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科学时报》:西北农林科大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亮点纷呈
《科学时报》:西北农林科大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亮点纷呈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张琳        发布时间:2010-11-17

  在日前举行的第17届杨凌农高会国际农业论坛期间,记者与一些与会专家一样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取得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成绩而深度触动。
 
  Science第801期刊登了一则新闻,对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同延安与英国洛桑研究所教授David Powlson共同主持的中英合作项目“改进养分管理,减少非点源氮污染”在陕西执行3年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深入报道,并配发了同延安大幅照片。
 
  该中英合作项目通过减少氮肥投入和增加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每亩示范农田收入提高80元左右。技术预计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150万亩,农民可增收1.2亿元。此外,在中英双方专家的努力推动下,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SAIN)于2008年11月成立,协作网建设已纳入中英两国政府可持续发展对话机制下的农业和渔业工作计划。
 
  这项成果可以说仅仅是西北农林科大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园地里的一枝奇葩,还有更多令人惊艳的成果。
 
  西北农林科大农学院教授胡银刚近年来先后执行了“中澳合作改良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项目发展”、“小麦分子遗传育种”、“小麦抗旱节水的生理与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等外专项目3项,与国际知名的小麦分子遗传育种专家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教授Dubcovsky Jorge研究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而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团队是西北农林科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又一个亮点。该团队以“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经过一年努力,2009年4月,吴普特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环境研究中心教授Bill Davies共同申请的“中英科学桥——水资源利用”项目获英国研究基金会批准。
 
  结合承担的“863”课题,学校完成了“旱区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并于去年启动实施,为构建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实现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与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与保障。 
  作为多功效的资源植物,杜仲的药用成分的医疗保健功效早在我国第一部中草药书《神农本草经》上就已记载。近年来,我国杜仲资源研究利用工作正逐渐摆脱相对滞后的局面: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苏印泉数年努力,全球两次国际杜仲学术研讨会均在我国举办;全球发表有关杜仲的论文近2000多篇,其中我国论文占60%左右,日本占30%左右。在学校的支持下,苏印泉任所长的中日杜仲研究所已建立。 
  此外,近年来,该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生物系统综合中心开展了两个项目的合作研究:中美牧草抗旱耐盐基因定位及转入、普那菊苣天然产物提纯鉴定。初步筛定苜蓿品种4个,成功克隆抗旱转录因子DREB基因,注册基因1个,筛选了目前基因库中功能尚未明确的抗逆相关基因20个,授权3项发明专利。 
  在动物转基因技术领域,西北农林科大在“十一五”期间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德国诺丁林种畜基因产品公司等在动物胚胎发育的功能基因研究、诱导体细胞成为全能干细胞研究、人工染色体研制和大片段基因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了用体细胞克隆胚胎制作干细胞系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该校成功地搭建起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如与美国农业部等联合建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在美籍华人陈树新教授帮助下,建立了“生物信息研究中心”;与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联合成立了“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搭建了学校与奥地利在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资源利用等多学科领域内的合作平台;与加拿大农业部联合成立了“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创新工作提供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