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华网》:农业科技推广专家的一天
《新华网》:农业科技推广专家的一天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 晨        发布时间:2011-04-12

  这是4月上旬一个上午。吃过早饭,李省印便钻进了位于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的甜瓜示范站的日光温室。测量室温、观察甜瓜长势、监控病虫害情况,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了5年多。
  2006年,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示范站的建立,李省印作为首批科研人员,与学校多位专家一起,将科研场所从位于杨凌示范区的校园搬到了200多公里外的阎良农村。他们的身份也从“研究员”变成了“推广研究员”。这些由甜瓜育种、植物保护、设施栽培、植物营养等领域专家构成的团队,每年在甜瓜示范站驻站180天以上,一面在日光温室里搞科研,一面将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给周边瓜农,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这种高垄地膜吊蔓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立体栽培方法。采用膜下微灌方式,降低了空气中的湿度,从而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同时充分利用了空间,有利于光照和通风。”在温室里,李省印手把手地给站里的科研助理雷彩红讲解。
  示范站里的设施栽培专家常宗堂说,示范站建立之初,来参观学习的农民络绎不绝。“以前,农民即便是想学技术,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学,要找谁学。”而如今,培训基层农机人员、培养示范户、给农民教授新技术、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成为示范站里的日常工作。
  从温室出来,常宗堂回到办公室,写起了工作日志。“4月4日,去合作社检查一种甜瓜病虫害,同时发现吊蔓方法不对,密度太大,行距太密;4月6日,接待蒙古国专家考察团……”日志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专家们每天的工作。
  在被誉为“中国厚皮甜瓜之乡”的阎良区,因为示范站“以点带面”推广的规范化生产技术,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5年间,示范站通过建立示范户、专业合作社推广甜瓜规范化生产技术,试验新品种、改良新技术,累计带动辐射面积超过46万亩,新增总产值2.76亿元。“务瓜有问题找西农专家”,成为甜瓜产区瓜农嘴边的一句话。
  一顿简单的午餐后,到了午休时间。春困袭人,可专家们并没有时间休息。关山镇代家村的甜瓜种植示范户代经济来到了站里,他帮扶的一户农民的瓜害了病,专程过来找专家救急。常宗堂和李省印二话不说,简单地洗了把手,带上相机便上路了。
  这户农民的瓜棚远在50多公里外的西安市临潼区何寨镇,李省印笑言:“这不算远,今天还好有代经济的车,平时都是骑电动摩托车到处跑。我们的电话号码农民们都有,打个电话就过去了。”
  1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到了何寨镇皂张村。村民米宁正焦急地站在大棚前。看到专家们到了,米宁的妻子赶紧掀起帘子,把他们迎进大棚。刚刚浇过水的棚里满是泥泞,湿气很重,常宗堂和李省印开始了“会诊”。他们蹲在瓜苗边,查看长势,掐掉几株蔫了的瓜蔓,在手里边捏边闻,并拍照留作资料,不多时便找出了病根。“用药不当,把瓜蔓‘烧’蔫了。你去买点甲基托布津,化成水,蘸着药水把打蔫的瓜蔓掐掉,同时把棚内温度降到32摄氏度以下。”李省印给米宁开出了“药方”。这时,米宁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他执意要留专家们吃饭,常宗堂却笑着摆摆手说:“我们还有别的农户要转,就不吃了。”
  从米宁的瓜田出来,常宗堂和李省印又赶到了关山镇的示范户张小平和冯朝阳的瓜田。冯朝阳的两座大棚里甜瓜长势良好。“最近没什么病虫害吧?”李省印问。“没有,都好着呢!”冯朝阳说。这位已经种了8年多甜瓜的示范户,近年来因为有了专家的示范和指导,甜瓜每亩收入从4000多元增加到1万元。“这都得感谢专家给咱农民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经验啊!”冯朝阳欣喜地说。
  每天到周边农户家的瓜棚里转转,已经成了推广研究员们的习惯。“现在到了坐果的关键时候,稍不留神,农民几个月的辛勤就会白费。所以我们一有空就会到棚里转转。”李省印说。
  不觉中,天色渐晚。已过了晚饭时间,几位推广研究员回到了站里,忙碌的一天方才结束。“咱农业专家的心愿就是帮助农民增收,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民身上。看见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我们也就高兴了。以前我们是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现在是和生产一线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了。”常宗堂说。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