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干部下乡种地引争议: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干部下乡种地引争议: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郭立场 张西流        发布时间:2011-05-10

    相关报道:
    重庆南岸区组织万名干部下乡种地 纳入年终考核
    重庆市南岸区规定,从今年开始所有机关干部,每人都要下乡种地,每年累计时间1个月。据悉,下乡种地情况会纳入年终考核。相关负责人称,这样做一是让干部多和群众接触,二是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据5月5日《重庆晨报》)。
  正方 期待形成长效机制
  党员干部的行为和能力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全在于制度的引导。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由领导“推”、组织“派”才去的,不是自觉行动;有的怕苦怕累,感到下基层蹲点调研辛苦,不如待在办公室里清闲自在;有的业务性较强的机关干部,平时与基层接触少,感觉下到基层也无所作为。即便万不得已下去了,也找不到努力方向,“蹲不住”,“摸不准”。重庆市南岸区组织万名干部下乡种地,让干部“沾地气”,可谓是回归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和朴素感情。需要指出的是,要营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实干氛围,不能局限于“下去了没有”,关键是要看取得了什么成效。
  笔者认为,我国存在的各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无论是在新制度的设计上还是对已有干部制度的改革中,都要保证目标的正确性,打破“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数限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大家都想挤进上级机关而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不合理局面,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实干中脱颖而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倒逼”措施还远远不够,长远来看,还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换言之,要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的基层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干实事的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反方 别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倡导机关干部下乡体验生活,参加义务劳动,本是一件访民情、解民忧、转变机关作风的大好事。然而,笔者认为,重庆市南岸区要求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规定明显是把好事做歪了,背离了服务“三农”的初衷。
  机关干部转租农民的地进行义务劳动,是否征求了农民的意愿,还须打一个大问号。倘若是靠行政命令,公权施威,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机关干部种地”行动,就演变成了一次“集体伤农”行动。
  再者,机关干部大都不谙农事,甚至五谷不分,“承包”了农民的地,也只能是瞎折腾一番,很难相信会有什么收成,这实际上是土地资源一种变相的闲置和浪费。尽管机关干部给了农民租金,但是农民在乎的并不是短暂的利益,而是心痛那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机关干部表演“劳动秀”的舞台。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有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行政效能、工作效率低。自己的“主业”都没有完全做好,再强令他们下乡种地搞“副业”,哪还有精力在“主业”上提高行政效能?正所谓“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尽管相关部门辩称:“为不耽误正常工作,干部种地的时间多选择在周末”,殊不知,周末属于法定假日,法定假日被占用,等于剥夺了机关干部的假日福利,侵犯了他们的基本权益。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地官方称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是让他们“沾地气”,给农民做“示范”。试问:不谙农事的机关干部,能给农民带来什么示范?还有,沾了地气的机关干部,能否褪去遍布全身、渗入骨髓的“官气”?与其让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搞面子工程,不如加强干部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多为百姓做实事。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