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积极组织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按照“新常态”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源头仍显不足,二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仍不顺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进行了10年的探索,通过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示范推广、国际合作与交流“四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实现了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积累了经验。
我们的思路与做法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试验站融科研、推广、育人等多功能于一体,是综合化、开放式的产业服务平台。二是与地方政府合作,选择优势产区,依托学校科技优势,整合基层农技力量,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永久性试验站。三是围绕全产业链技术需求,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实现学校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的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需求的有效对接。四是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建立技术标准与生产规范,从培育指导科技示范户做起,通过示范与培训相结合,构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
按照以上思路,学校在6个省区14个市22个县(区)建立23个试验站,在15个省36个市县(区)建立40个示范基地。以试验站、示范基地为平台,学校300多名专家与地方1000多名农技骨干组成团队,围绕全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的紧密对接,加快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学校各试验站累计开展试验研究150多项,育成新品种25个,在小麦、玉米、油菜、蔬菜、苹果、猕猴桃、核桃、甜瓜、红枣、水产等领域均有重要技术突破。比如,学校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小麦主产区建立17个新品种示范园,加速小麦品种选育与推广步伐。西农979、西农529等一批优良新品种成为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以上,增产20多亿公斤。榆林玉米试验站在玉米育种与高产创建上取得突破,选育的陕单609玉米品种创造连续3年同一地块亩产超过1400公斤的高产纪录。学校最新研制的碳纳米管栽药技术,将有效防控水产病毒性疾病的爆发,这项原创性技术有望为水产业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技术进步。
二是推动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学校各试验示范站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00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个。比如,白水苹果试验站针对数百万亩老果园树龄高、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集成8项关键技术,形成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促进苹果产业升级。试验站带动白水县苹果产业从42万亩发展到52万亩,优果率从60%提高到85%,产值从2005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亿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80%。
三是开辟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增强了技术的辐射力。这个通道是由学校到试验站,再到示范户,然后辐射到千家万户,产生良好的带动效果。各试验站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培训农民45万人次。比如,猕猴桃试验站与眉县政府联合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按照“1+2+2”模式,学校8位专家与地方32位技术人员组成推广团队,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400个科技示范户,7个示范村人均猕猴桃收入超过万元。试验站带动眉县猕猴桃产业从2006年的8.3万亩发展到29万亩,产值从4亿元增加到20亿元。
四是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学校以试验站为平台,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员72000人次,涌现一批产业带头人。比如,在陕西具有一定影响的阎良区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白水县仙果协会、清涧县苑林红枣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都是试验站指导的科技示范户。曹解虎、惠国海两位农民2010年曾登上哈佛大学“农业与食品论坛”,讲述他们依靠科技致富的故事,引起了热烈反响。
五是创新校地合作机制,促进了科技资源的统筹。学校所建的试验站加挂省、市、县牌子,由各方共建共管。去年学校与杨凌示范区牵头,联合陕西10个地市农业科研单位,发起成立“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实现高校与地市农业科技资源的统筹协同。地方政府无偿提供试验站建设用地1600亩,投入建设经费5200万元,提供运行经费1200万元。
以上成效的取得,与延东同志和有关部委的重视、支持密不可分。延东同志曾亲临我校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
回顾以上工作,我们深刻体会,要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主体首先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学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 “四位一体”的永久性试验站,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科技示范、科技培训与信息服务联动,是落实农业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建议:一是国家统筹布局建设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试验示范站。二是制定和出台“各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必须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来解决技术源头”的制度政策。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大学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特殊性,在绩效评估与资源分配中充分体现大学对农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