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基地平台» 站点介绍» 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
站点介绍
文件政策
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

试验示范站(基地)地点:扶风县杏林镇

首席专家:张博勇  副教授

一、基本情况

2018年5月,扶风县人民政府、宝枫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扶风县杏林镇的宝枫园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全国首个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3000亩,种质资源保存、优质育苗技术和丰产林示范面积110亩。基地内由公司配备有办公室1间,多媒体会议室1个、产品展示室1间、科研推广人员宿舍3间。基地距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5公里,交通便利,可以接纳300名以上的林学、林产本科生教学实习,接纳20名研究生研究和青年教师实的践锻炼。基地主要承担元宝枫优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良种选育;优质苗木繁育技术研究及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元宝枫油提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中国日报网》(2019.06.24)、《生态中国网》(2019.11.26)、《渭南科普网》(2019.04.15)、《陕西省老科协微信》(2019.07.08)、《扶风百姓网》(2019.11.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2019.10.29)、《陕西网》(2019.06.23)、《清镇市政府网》(2019.07.18)等对基地人物、基地考察和基地带领情况进行了报道。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1.科学研究

1)种质资源收集、选择、及良种选育研究:

先后在陕西宝鸡、西安、蓝田、泾阳,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通辽市左翼后旗、辽宁建平、喀左、阜蒙、彰武、法库、凤城等地初选优树56株,通过综合指标复选优树12株。在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圃10亩,收集保存种源440份。

进行了元宝枫油高、神经酸种质转录谱构建、元宝枫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元宝枫神经酸合成关键基因克隆及基因功能研究工作,筛选出几个关键基因。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扶风元宝枫基地、陕西略阳、泾阳和河南许昌共建立优树区域试验林50亩,正在进行区域栽培比较试验。

2)丰产栽培试验研究:

采用4种栽植密度3m×4m、4m×4m、3m×5m建园20亩,进行了初步整形修剪(定干高度、留枝量、疏枝、短截)试验;在各种栽植密度的试验林内间作套种了7种作物,对其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综合管理后,间作红薯、大豆、芝麻、蔬菜、中药材效益可以达到700-1200元/亩、元宝枫苗间作效益达到1500-2000元/亩、元魔芋间作3000元/亩。

50亩的10年生元宝枫园进行了有机肥、速效氮磷钾肥、配方施肥试验,取得了1年的试验的结果。对元宝枫种植基地元宝枫菌根侵染率和AM真菌的孢子密度及其群落组成进行了测定。

3)元宝枫油提取技术研究

在元宝枫油高效提取技术研究方面:开发低温膨化技术实现元宝枫种实的高效脱壳装置,中试实验装置已完成定制设计。完成了元宝枫籽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佳工艺研究,种仁出油率高达48.5%,比压榨法(36%)提高12.5%;元宝枫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6%,神经酸含量为8.0%。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4)元宝枫壳开发利用

利用元宝枫单宁与石墨烯共混技术;元宝枫单宁与木质素的接枝共聚技术;元宝枫单宁吸附剂的高效固化固化技术,初步研究了元宝枫单宁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准备开发产品。

5)依托基地获得的科研项目:

陕西省获批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130万元),子项目2个(42万元),一般项目1项12万元;陕西省林业厅林业科学重大研究子项目1项(20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3项(18万元),杨凌示范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5万元)。

2.示范推广

1)整合播种苗快速繁育技术和大苗养根护干技术,在基地辐射推广500亩,杨凌、陕西城固县、泾阳、四川广元等地推广310多亩。

2)整合果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指导陕西城固元宝枫建园200亩,四川广元建园80亩。完成清镇市5万亩造林建园的规划设计,3万亩的建园指导。

3.人才培养

1)先后有4名博士、9名硕士、18名本科生参与元宝枫相关科研工作。有四个班96名本科生在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进行相关课程的实习。

2)编写培训教材2部,著作2部。基地及周边培训3场次210人次;技术咨询指导100余人次。清镇市元宝枫专题培训1场次312人;辽宁三北地区抗寒造林技术培训1场次126人;北京林干院木本油料产业技术培训1场次135人。

4.交流合作

基地先后接待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清华大学、陕西省林业局、中国老科协、陕西省科技厅、宝鸡市老科协、汉中市老科协、贵州两山农林集团有限公司、扶风县政协、云南楚雄县农技人员等组织的元宝枫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工作及国内相关元宝枫企业代表350余人的考察指导。中心先后赴辽宁、贵州、河南、湖南、重庆、陕西汉中、安康市汉滨区、商洛市商南、镇安等地考察,交流元宝枫产业技术问题。

三、主要参加人

校内人员:王性炎、樊金栓、张博勇、王迪海、张忠良、陈海滨、张强、李冬兵、李伶俐、郭新荣、杨海娇

地方人员:王高红、苏小明、唐忠元

eb8f04e499af4c2ab859bb531a7ffa0b.png

49e5762248b64b71b69dcc4054424577.png

7d2742bb6b0149f0af129c8c15eab0fc.jpg

f4c6b8aa5d97423caa6a135b2899bdeb.jpg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