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十二五”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保障更给力
“十二五”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保障更给力
来源:农业部        作者:梁宝忠        发布时间:2011-01-13

  1月1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学科群建设,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从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与应用研究、高技术发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到技术集成与示范纵深配置,不断强化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引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方向,在农业生物资源、生物育种、生物兽药、现代农业装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有效解决一批事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技术问题,切实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对记者说,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经济正步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阶段,要确保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挖掘农业生物遗传潜力,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集约化、轻简化种养技术和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将我国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转变为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中国农科院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翟虎渠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主导合作、和谐发展”的原则,牢牢把握“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发展方向,着力突破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生态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着力突破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公益性、共性、基础性技术问题,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支撑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提高科技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加强决策咨询能力建设,提升对国内外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形势的预测、判断、分析能力,增强国家农业宏观决策和农业科技宏观战略的话语权;加强科研协作能力建设,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协作共赢,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的大联合大协作,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科研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管理能力建设,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
  据翟虎渠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立足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着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突出解决农业生产重大科技问题,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紧密围绕农业部中心工作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努力提高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体制,强力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科研辅助人才优化工程等五大科技人才专项培养工程,培养凝聚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和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的创新团队;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全球战略布局,建立重大国际合作平台,争取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全面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以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中心,以重大科研设施、科技平台体系、试验基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多渠道资金支持为保障,全面、快速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以引领全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为目标,加强科研协作,构建新型高效创新与转化协作体、推进学科建设共同体、搭建学术交流载体,着力构建科研协作长效机制,引领凝聚全国农业科研力量协作创新;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院所,营造风正气顺的科研氛围,为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中国农科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学科群建设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扎实推进“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43项,获奖成果33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省部级奖152项;获各项专利授权675项,获审定新品种358个、新品种保护权78项、新兽药证书36个、软件著作权201个;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了转基因三系杂交棉、超级稻、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植酸酶玉米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引领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科技兴农方面成效显著,共组织科技下乡7.2万人次,举办现场展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等活动1.1万场次,直接或间接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283万人次,发放科技图书、资料等1468万份,推广新品种1722个、新技术153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累计4亿亩,推广禽类18亿羽、牲畜6300万只(头);应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已育成32个新品种;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5%,全国累计推广1.67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70亿元;以“中双9号”为代表的一批双低油菜新品种,年均推广2500万亩,覆盖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1/3以上;大豆新品种“中黄13”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中黄35”创亩产402.5公斤新记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已与81个国家、CGIAR等33个国际组织、6个跨国公司及盖茨基金会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申请各类国际合作项目800余项,组织召开10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科学家峰会、学术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国际地位显著增强。创新团队整体效应逐步显现,全面启动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已遴选出首批13个院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90个所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基本形成了以院士为“龙头”,以国家级专家、部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杰出人才为主体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新争取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畜禽改良中心等重大科研设施类项目7个,完成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航天育种工程建设,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1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4个,农业部转基因质检中心9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台站4个,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水平。“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中国农科院实现新时期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