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要让农民成为一种自豪的职业
要让农民成为一种自豪的职业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刘强        发布时间:2011-10-24

要让农民成为一种自豪的职业
——中国农大教授朱启臻谈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多年来潜心研究农民问题,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对“年轻能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种地”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说:现在许多地方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以老人为主,2010年我们对10个省市20个村庄调查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30%,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57岁。这种年龄构成与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期望相差太远,也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潜在威胁。而要吸引具有现代观念、掌握了现代科技、懂管理的人才去支持农业和从事农业,不仅要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开发与培养机制。这个机制至少应该包括职业农民的培养、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和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
    提倡培养职业农民,或者说是让农民逐步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这是朱启臻多年来都在坚持和呼吁的观点,因为他觉得,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受歧视的户籍身份,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得到普及,现代农业管理经验才能得以积累,稳定的农业队伍的形成是可持续农业的前提。国际上一些发达农业国家普遍都建立了农民职业准入制度,农民职业化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知识和能力落后等问题,而现代农业建设更需要新型的职业农民。因此,有必要启动职业农民培养工程。该培养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地区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农村承包大户和家庭农场继承人,致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村青年,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青年,致力于农业科技开发的农村青年。在培养内容上要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的倾向,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地区特色农业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除了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经营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进行全面的农业教育,包括农业功能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业政策以及农业法律教育等。在教育体系上,要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样化的职业农民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诸如农民培训中心、农民培训学校、培训农场、农业广播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村青年俱乐部、农业教育电视台、农业网络及农业刊物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网络。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为农业、农村培养实用人才。
    “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是吸引优秀人才支持农业和农村的有效途径,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做这项工作,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朱启臻告诉记者,流动和城市体验的直接结果不仅更新了农民的观念,使农民能够有机会去接触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非农业组织与环境,从而实现传统农民的“脱胎换骨”。不仅如此,许多流动的农民通过打工、经商积累了资本和经营经验,加之他们对农业和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回到家乡创业,成为专业户、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家、农村致富能手、承包大户等,有效地改变着传统农业。政府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应该成为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开发培养的重要途径。朱启臻还向记者讲了一个例子,刘文才,重庆江津区石蟆镇正林村人,在外搞建筑多年,于2007年返乡,返乡后首先作了三件事:出资帮助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开垦撂荒地,带领本村农民去外地参观。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大面积种植橄榄,并成立了辉平橄榄专业合作社,现在橄榄产业已经成了石蟆镇的特色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都因橄榄致富,刘文才本人也成了江津区返乡创业协会的会长。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吸引人才支持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形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克服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病,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也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创造氛围。朱启臻说,“虽然基层农技员和农民,他们整体的科技素养和理论不能和专家教授相比,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有着自身独到的理解和思路。前一段我去河北的平泉县,这里出台了鼓励基层科技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热情,催生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如当地农民和科技人员发明的梯式大棚,着实让人开眼界。这种大棚就建在山坡上,因为是依山而建,不仅建设成本低,而且采光、透气也明显比平地大棚要好,产生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同时我在当地还看到了窑洞养猪,这种办法既不占地,又保温、环保,这些都是来自基层的创造。可惜我们现在对这种基层创新的鼓励激励措施还是力度不够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这种来自基层的创新呢?朱启臻认为,要通过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和推广氛围,鼓励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与基层技术人员建立密切的关系,以解决农业和农村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把社会力量引向农业和农村,最终形成政府、高校、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与新型农民密切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浏览次数:   │   责任编辑:
网站管理员:谭东明   电话/传真:+86-29-87080678
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邰城路3号   邮箱:tandongming@nwafu.edu.cn
教育部 中国农科院 陕西省政府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中国林科院 陕西省教育厅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部       陕西省农业厅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     陕西省林业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 │ 信息管理 │ 总访问量: │ POWERBY:107STUDIO